发展适水农业是必由之路

添加时间:2019-11-06 作者:郧文聚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11.5 第6版 农业科技 添加人: 杨永侠

郧文聚 |  发展适水农业是必由之路

郧文聚 土地科技创新 今天

    我国有20多亿亩耕地,雨养农业和灌溉农业各占半壁江山。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有灌溉面积2.39亿亩;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灌溉面积发展到7.33亿亩,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1世纪初期。截至目前,我国实有灌溉面积10.05亿亩。


    但是,我国灌溉用水综合利用系数、主要粮食作物水分生产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笔者认为,我国应该继续坚持发展节水农业,走灌溉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这个观点也是近日参加全国农业节水与农村供水技术高端论坛的专家学者们的基本共识。


    在这次论坛上,国际灌排委员会荣誉主席、大禹节水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总工程师高占义呼吁对现有灌区进行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从水资源保障、灌排工程设施配套、水量测控、灌溉退水管理、灌区管理信息化和排水面源污染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机制,以适应灌区高质量发展需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必须转变农业用水观,核心要义是农业适水发展。康绍忠说,在我国北方地区,一方面发展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另一方面,盲目追求高产、总产,出现了节水量跑不赢耗水量的严重问题。经测算,华北地区每年超采地下水50亿~60亿立方米,年节水潜力为30亿立方米,导致每年缺水20亿~30亿立方米。华北地区本应该发展适水农业,走节水限采的道路,去产能、压面积、限单产,但实际情况却是在节水的同时,增产能、增面积、增单产。这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漏斗日益下降。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这样的情况也很普遍。有人指出,在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节水后反而地种多了,农田耗水不是减少而是增多了,根本就不该发展节水农业。


    《科学》杂志也在今年8月24日发表文章,提出了“灌溉效率悖论”,认为世界各国采取提高灌溉效率的政策往往事与愿违,面临着提高灌溉效率却极少能降低耗水量的节水困境。


    康绍忠认为,华北平原灌溉节水技术研究推广30多年,并没有改变地下水资源继续恶化的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种植制度一直向高耗水结构发展,节水技术效应明显低于用水强度效应。该地区出现的“越节水越缺水”怪象,是缺乏适水发展理念所造成的。


    把盲目开垦、不适水发展的罪过算在农业节水的头上,是扣错了帽子。农业节水量跑不赢农业耗水量,不是农业节水政策的错,而是农业用水观出了问题。换句话说,即使放弃农业节水政策,如果农业用水观不改变,农业耗水量依然会大幅提高。因此,必须走农业适水发展的新路子。


    所谓适水发展,就是以水定规模、以水定产量、以水定发展,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解决城市、工业、生活、农业的用水需求,使不利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康绍忠提出,农业适水发展要特别注意做到“四个转变”“四个完善”和“一个加强”

“四个转变”,就是由单一节水灌溉技术向与农艺节水技术相结合转变、由单一高效节水向节水节肥节药一体化转变、由单一节水高产向节水提质高效转变、由重视节水面积数量向重视高产质量和效益转变。

1

“四个完善”,是指完善节水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节水试验与用水监测网络、完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完善节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

2

“一个加强”,就是加强变化环境下农业节水科学研究工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是现实生产力。

3


    水土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保障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我国水资源占全世界的6%、耕地资源占全世界的9%,而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2%,科学用水、科学用耕地是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道必答题。


    我们必须承认差距,直面水资源、耕地资源禀赋问题,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用中国科学家的智慧破解中国难题。用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科学实施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加快水资源、土地资源科技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现代农水工程技术、现代农地工程技术创新,加快农业水土工程、土地整治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科学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让中华大地变得更绿、更美。



本文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9.11.5 第6版 农业科技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