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喜报又来了:我国夏粮总产“十一连增”已成定局。在粮食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靠消耗土壤肥力亏空支撑,靠种子、化肥、农药维持的条件下,听罢此消息真有些五味杂陈。
毋庸置疑,我国粮食总产取得了历史性进步,稳步跨入了连年丰产高产的新阶段。这是党中央一贯重视农业、重视农民、重视粮食的具体结果。但究竟“连年增”是否真的要连年高歌?笔者的确心存疑惑且颇为担忧。
疑惑之一:“连年增”是否意味着粮食安全很保险?目前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进口粮食的数量也连年增多。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表述已经调整为“保证口粮绝对安全”而不是追求“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这从某个侧面,已能说明问题。
疑惑之二:增产数字能否让我们有足够自信?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就曾披露,部分国家粮库存在虚报问题。何况,在粮食总产“十连增”中,有7年是增产率在3.22%以下。这个百分比是粮食总产预测模型精度所能达到的临界值。换句话说,倘若增产率低于粮食总产预测模型的误差估计值,像2007年的0.71%和2009年的0.41%,那么,这种增产率是不足以支撑增产事实的。
疑惑之三:我们该不该为连增欢呼雀跃?说起“十连增”,总会提及“天帮忙”。但过去10年里,老天并没有格外眷顾我们,反而是有两三年不太帮忙。这些年,“地给力”在“连增”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地”给的“力”在哪里?主要就在建设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然而,尽管多年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没有中断,但真正符合国标的高标准农田也还并不太多。
担忧之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失真。一方面,为了抓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过程中的防灾抗灾,付出了大量的未必计算过的成本。另一方面,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敏感性被扭曲,农民种不种粮食到底是市场决定还是政府主导?担心“非粮化”,固然有道理,但这是干预农民种植决策的理由吗?
担忧之二:资源的滥垦滥用。无论是到南方调研还是到北方考察,笔者看到的大多是“靠增加耕地面积来增粮”。在东北农区,砍倒松树种玉米立得亩产吨粮;放弃大豆改种玉米、水稻,亩增吨粮;开垦草地种粮、围垦湿地种粮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样得来的“连年增”,我们真的需要吗?更令人担忧的是水土的超载利用。如在华北农区,农业用水已出现严重短缺,农业结构调整十分困难,但几乎全国粮食增产量一半的“贡献”来自华北。与此同时,南水北调、北粮南运,这种自然资源利用错配的现象在日益加深。面对这些,我们难道不应该坐下来好好算算账吗?
担忧之三:耕地的严重退化。拿东北的黑土地来说,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关君蔚曾发出“莫让黑土变黄土”的呼吁,近年来两会代表、土壤学家也不断发出“莫让黑土地退化”的呼吁,但实际上黑土地流失仍在上演。一边是对黑土地流失少管少顾,一边是不断向黑土地索要增产增粮。如此“两手抓”,黑土地能好吗?据北京师范大学刘宝元教授的研究,每年黑土层流失的厘米数等于坡度的0.75倍,即若耕地坡度是2度,每年流失的黑土层厚度是1.5厘米!要知道,1厘米的黑土需要大自然三四百年时间的孕育。要对子孙后代负责,岂能再继续放任黑土地流失?!
怀着疑惑和担忧,笔者建议:倘若我们不缺粮,能否就让耕地歇息歇息?而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增产自信,也不用如此乐此不疲地连年唱吧!
(作者系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研究员,国土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