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国加州计划,助推伟大民族复兴

添加时间:2018-05-02 作者: 来源: 添加人: 杨永侠

摘要:十九大报告确定了中国进入新时代,启动了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有土斯有人,万物土中生”,保障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实现新时代民族伟大复兴梦的资源基础。而目前我国优质耕地资源紧缺、数量持续减少,成为目前制约我国耕地资源安全的硬约束,制约着未来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打破固有思维,突破我国现有耕地资源开发和保护格局,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中国土地资源开发计划,特别是南疆土地资源的大开发,助推民族伟大复兴,尤为重要。


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中国的历史看,伟大复兴必有伟大工程。秦汉时期的都江堰造就天府之国成就了帝国统一伟业、隋唐的大运河的建设让江南地区的钱粮得以支撑盛世的繁华、解放以来的东北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为中国的独立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从世界范围来看,15世纪以来的海外扩张,美国的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加州开发战略,以色列的沙漠土地开发,荷兰的海洋滩涂的大开发,为西方帝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资源基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必然需要足够的资源作为支撑,保障粮食安全是实现社会主义两步走战略的资源基础。在粮食大规模进口不可靠的情况下,我国优质耕地资源紧缺将成为实现强国梦的制约和软肋,唯有主动出击,补足短板,打破优质耕地资源硬约束,实施中国南疆土地资源大开发战略,根本上提升改变我国耕地资源安全格局,夯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资源基础。

一、新时代我国优质耕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优质耕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属于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我国优质耕地资源紧缺的态势由来已久。总体有以下特点:

1、数量十分有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根据国土资源部数据,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优等地、高等地面积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比例仅为29.44%[1];根据农业部数据,基本不存在障碍因素和障碍因素不明显的适宜耕作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2.1%,约为13.2亿亩[2]。我们课题组采用基于耕地连片性指数为核心的连片性评价方法测算结果显示,我国优质连片性较好的耕地面积为9.73亿亩,不超过我国耕地总量的一半。从地域分布上,优质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和较发达地区,广大的西部地区极度缺少优质耕地资源,优质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2、呈继续减少趋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占用较多的优质耕地资源,特别是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区域。根据中科院相关研究显示:至2010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依然比上世纪80年代还要多,但优质耕地明显减少[3]。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1996年到200913年间,仅东南沿海5省就减少了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4]。新时代城市化和工业化将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率进一步增加,到2050年我国城镇人口还要增加约2亿,这些人口主要会在东部沿海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集聚,东部地区人口和经济体的壮大将进一步占用耕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地生根,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也会占用一部分优质耕地资源;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也日益明显,生态退耕也成为必然。据国家统计局资料预测,到2050年,非农用建设用地将达4800万亩以上,其中估计要占用耕地1300万亩[5]。同时,耕地资源还面临着土壤污染的问题,根据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6]。根据赵其国院士的材料[7],我国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超过2000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6.4%,加上农药污染、污水灌溉污染、石油污染、工业废渣污染和采矿污染,实际农田土壤污染达到3230万公顷。令人更加震惊的是,发达地区土壤污染更加突出,例如广东省清洁土壤只有11%[8]土壤污染与传统优质耕地分布存在空间重叠性。我们课题组基于现有耕地适宜性、质量、连片性和稳定性等基本特征,采用三维魔方图法以及因素修正方法,得出我国未来优质连片稳定的耕地面积约为5.66亿亩,仅占耕地面积的27.93%,数量非常有限,主要分布于东北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以及辽河平原、华北的黄淮海平原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与新疆天山南麓和北麓等区域。

二、优质耕地资源紧缺将影响并制约民族复兴

优质耕地资源的持续紧缺将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并制约民族复兴,主要表现在:

1、威胁国家口粮安全。优质耕地是我国商品粮主要生产地,优质耕地资源的紧缺和减少态势将严重影响我国商品粮的供给能力。研究显示我国对进口粮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从2003年的6%达到2014年的13%。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有21个省可以输出粮食,但到了90年来,有粮食可以外销的只剩下9个,到现在只剩下5个[9]。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来我国主粮作物进口量持续攀升,稻谷(和大米)和小麦的进口量分别从2008年的28.9万吨和4.31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353.39万吨和337.4万吨[10]。

2、制约乡村振兴影响粮食生产竞争力。优质连片耕地资源紧缺,而这些优质连片资源还面临着城镇化、工业化、各项设施建设和生态退耕等方面的挤压,田块破碎化趋势还将长期存在,人均经营面积小,农业生产成本高,经营效益差,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单纯依靠粮食种植远远无法满足农村的基本生活需求,优质耕地资源的紧缺使得广大的农村地区缺少得以振兴的物质基础。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国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有近2.6亿户,占农户总数的97%左右,经营的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82%左右,户均耕地面积5亩左右[11]。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种植总成本分别为每亩1202.1元、884.3元和1083.7元;同年我国稻谷、小麦、玉米的亩均收益分别为175.4元、17.4元和-134.2元[12]。

3、影响民族融合。我国优质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优质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西部资源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并加剧了发展的不平衡,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民族矛盾的产生,不利于民族融合。

三、主要思路和对策

1、调整优质耕地资源空间格局

在新时代下,我们必须立足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政治格局,开拓新的优质耕地空间,调整我国优质耕地资源安全格局,利用良好的政治局面适度从国外调粮,实现“以时间换空间”,在根本上解决我国民族复兴的资源短板。

(1)胡焕庸线以东区域提供优质耕地资源空间的能力已接近极限。我国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强度过高,土地资源消耗殆尽,可进一步开发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且存在规模不集中、布局欠合理、开发经济可行性差等问题。根据全国后备资源调查数据显示[13],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15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2832.07万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35.3%;零散分布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5197.08万亩,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64.7%。东部地区的后备资源开发成本过高,且多以零散分布居多,不利于集中开发,难以为民族复兴提供更多的集中连片、布局合理的优质耕地资源支撑。

2)调整土地开发利用格局,建设南疆新粮仓是新时代必然选择。东部地区耕地资源不堪重负的同时,胡焕庸线以西的大量土地资源却因为水资源限制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这不利于实现我国区域均衡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南疆土地总面积为103万平方公里,通过红旗河引水工程,可开垦2.5亿亩优质耕地[14],相当于再造半个黄淮海平原面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寻找并开拓新的优质耕地资源空间,弥补资源短板,夯实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基础。

2、实施南疆土地开发

南疆地区实施土地开发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水平下具备自然、经济、技术和政治上的可行性,应尽快启动并实施南疆土地大开发计划,将该计划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工程之一。

(1)经济可行性。我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农业的投入每年都在不断增加,强大的经济实力让我国具备实施这种基础性战略工程的财力和能力。

2)资源适宜性。我国南疆地区光热资源得天独厚,太阳能辐射总量大、日照时间长、日照率高,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光温生产潜力很高,地域广阔、集中连片可开发土地资源较多,土壤健康无污染,适合选择优势区域进行点状和带状集中开发,具备成为我国未来安全健康的新粮仓的条件。南疆地区与美国的加州气候条件极为相似,而后者是美国农业发展最好的区域。

3)技术可行性。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各项技术创新和应用越来越成熟,如育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土壤培肥技术、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盐碱化治理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农业等。通过红旗河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在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限制和约束。

(4)政治可行性。“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贯通了欧亚的大陆桥,我国南疆地区周边中西亚地区国家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为南疆土地大开发提供了国际政治环境保障。

3、创新科学研究和技术整合集成

(1)启动南疆优质耕地资源开发的综合科学机理研究

尊重科学规律,多学科综合判断,南疆地区土地开发是一项涉及土地、农业、环境、水利、水土治理、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融合交叉的系统性、综合性工程,应尽快启动开发的相关科学理论机理研究工作。

(2)部署南疆优质耕地资源开发潜力调查评价

摸清家底,做好调查和开发潜力评估工作,优先对南疆地区光、温、水、土等自然条件等的专项调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基于适宜性分析划定适宜开发的区域,对开发的自然条件可行性、经济可行性、生态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等进行详细评估,确定开发潜力。

(3)实施优质耕地资源工程综合技术示范

选择典型区域开展土地开发示范工程,整合实施各项技术工程(节水灌溉技术、土壤培肥技术、沙化土地治理技术、盐碱化治理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物联网技术与智慧农业等),建立优质耕地资源工程综合技术示范基地,探索南疆地区土地开发利用最佳模式。

4、规范管理、落实政策配套

落实南疆地区的土地开发技术保障,研究出台南疆地区土地开发设计、建设、验收的各类规程规范,加强适合南疆地区的各项农业技术的推广,完善优质耕地资源利用和后期管护机制,探索南疆土地开发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作者简介:

孔祥斌,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土资源部及农业部特聘专家,中欧土地土壤委员会等国内外学术团体委员,长期从事耕地资源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权益安全三个方面保护机理与对策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点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等项目40多项,发表包括《Nature》在内的文章140多篇,出版专著9部,并带领团队研究提出“保护中国优质耕地”、“黄淮海地下水严重超采区休养生息”、“大都市耕地多功能保护”等政策建议,均转化为国家耕地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显著地推动了国家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参考文献:

[1]国土资源部.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成果。

[2]农业部.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

[3]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6)。

[4]瞿长福.耕地占补平衡不能只看数字.经济日报,2015年6月1日。

[5]http://news.aweb.com.cn/2011/6/17/117201106171001400.html

[6] 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

[7]赵其国.土壤污染与安全健康——以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为例.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州,2007。

[8]刘玮宁,张炜哲,罗锡文.谈因污染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3亿亩地遭重金属污染广东仅一成耕地幸免.羊城晚报,2011.

[9]严海蓉.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食物主权.2017年11月11-12日“生态农业与合作实践”人民食物主权年会。

[10]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11]屈冬玉.《以信息化加快推进小农现代化(人民要论)》.人民日报。

[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5-2016)》。

[13]国土资源部,《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结果》。

[14] 红旗河西部调水课题组《积极筹划“红旗河”西部调水,保障可持续发展》:http://www.sohu.com/a/208598167_26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