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耕地健康绿色特质 筑牢“中国粮仓”安全基石

添加时间:2020-07-15 作者:罗建华 来源:浙江在线 添加人: 丁晨阳

  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指出,加快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黑土地退化、地下水超采、土壤污染等问题治理加快,耕地正重回绿色和健康,为稳定粮食产能、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事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但是,“底子薄、基础弱”的土地资源国情并没有变,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虽然我国现有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积列世界第二位,而人均排在世界第六十七位。显然,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显得异常重要。

  加强黑土保护,让耕地更健康,为筑牢“中国粮仓”安全培育丰厚沃土。“一两黑土二两油”,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世界公认的肥沃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但由于长期垦殖,再加之重利用轻养护、掠夺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我国一些地区的黑土地出现退化,有机质含量下降。由于黑土层的流失和退化,增产不增收、粮食质量下降等已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在威胁。加强黑土地保护,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里,确实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有效防止耕地退化。今年3月,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中央财政通过现有渠道积极支持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如此,就能为筑牢“中国粮仓”安全培育丰厚沃土。

  疗治受伤耕地,让土壤更绿色,为筑牢“中国粮仓”安全奠定坚定基础。耕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进一步巩固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要求我国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近年来,农民为了追求作物高产,采取过量施用化肥来弥补土壤养分不足,导致了化肥利用率降低、土壤酸化和板结、生物多样性降低,加剧了土壤退化,形成了恶性循环。由土壤污染导致的环境、生态、健康问题已逐步显露,一方面耕地污染导致耕地质量大幅下降,健康耕地数量锐减,逐渐成为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耕地污染直接威胁着人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污大量有害物质会通过农业生产在粮食、蔬菜等植物体内蓄积,给摄入人群健康带来危害,导致癌症、突变、畸形等问题。为此,要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如此,就能为筑牢“中国粮仓”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土地乃生命之基、万物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宝贵的物质财富。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严守耕地红线,加快集约使用和有效涵养,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们的饭碗将端得更稳、更好、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