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老家,照例跟着父母在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所住小区附近逛了逛。显然,家乡的发展速度让两位老人很自豪:这个“中原崛起”的领头羊城市,2015年GDP增速10.1%。不过,在社区周围,一些农田里最近突然“长”出很多简易房,让人忧心不已。原来,由于这几个村子原有的宅基地被地方政府列入拆迁复垦计划,建设新农村。但是,旧房拆了,新房却迟迟未起,政府只给补偿金,不提供周转房,让拆迁户自己租房。于是,农民则想了最省钱的办法——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盖简易板房。 据观察,这种房子小的占一分多地,大的占三分多地,倒点炉渣、水泥先硬化地面,再架上轻质板材,三五天就能完工。于是乎,老村里的旧房扒个房倒屋塌、垃圾遍地,村边麦田里却长出许多新房来,远远望去星罗棋布,蔚为壮观。临近春节,很多简易房门口还贴上了红对联。此情此景,让笔者这个国土人感到格外刺眼。
父母搬到这个社区已有几年了,但刚搬来时被拆的一些村子,建筑垃圾依然堆在原地,成了一个另类地标。农民将简易房盖在基本农田里,毫无疑问是不妥的,甚至是违法的。
其实,土壤一旦被硬化就很难复耕,农民盖出的简易房也就能用1~2年。然而,农民为何愿意永久牺牲部分土地的生产功能,去换取短暂的居住权?值得我们深思。“先拆后建”的模式是不是该改改了?这背后有没有农民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不信任、不配合?放眼全国,在一波波的拆迁浪潮中,部分农民漫天要价、集体违法行为究竟该如何引导和纠正?
再者,中央三令五申,城市发展要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但一些地方政府就是难抑发展冲动,觉得“种庄稼”不如“种房子”。那么,城郊的农田、农房是否就无法逃脱被拆迁、被征用的命运?显然不是。上海、海南等地已经给出答案。像海南琼海市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它位于琼海到博鳌的交通要道边上,但它涉及的2个镇的11个村庄、5万亩基本农田被完整地保留下来,经过统一规划、整治,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农村新格局。毁田造房现象,不该蔓延,更不该被漠视。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