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地力保育初探

添加时间:2019-11-21 作者:方志坚 王义祥 来源:闽北日报 添加人: 丁晨阳

  众所周知,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多地少的国情与满足产品供应的压力,致使我国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导致耕地质量堪忧。在新的发展时期,加强耕地质量保育与土壤地力建设,无疑是支撑农业高优生产及其绿色振兴的关键措施与重要的命题。

  1.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地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与要求

  强化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地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耕地土壤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大三低”现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何谓“三大”?一是中低产田比例大。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其中低产田超过30%。二是耕地退化面积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甚为粗放,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东北区黑土层变薄,南方山地土壤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西北区沙化盐渍化等依然突出。特别是我国施用了占世界1/3的化肥,生产占世界1/5的粮食;而长期以来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的加剧。三是污染耕地面积大。全国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南方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北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西北等地农膜残留污染较为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壤质量与地力建设。何谓“三低”?一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全国目前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08%,比上世纪90年代初低0.07个百分点。二是补充耕地等级较低。每年占补平衡耕地500万亩,但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地力等级相差2-3个等级。三是耕地基础地力较低。目前我国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

  推动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肥力保育系统工程建设的意义重大,把耕地质量保护好、把土壤地力建设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的基础。

  2.要以持续发展理念统筹耕地质量与土壤地力建设

  耕地作为一种资源,既有数量的概念,更有质量的要求。农业持续发展离不开充足的耕地数量与良好的耕地质量。就此,一要树立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理念。必须严格保护耕地、做到数量不减少,还必须要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做到质量有提高。二要树立耕地保护“土壤质量红线”的理念。坚持把耕地质量保护与土壤地力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贯穿于农业持续发展的全过程,明确“土壤质量红线”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

  如何有效推进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壤地力建设工程,需要多方面努力与多部门协同。就工作重点而言,需要把握4个重要环节:一要提高田间基础设施水平。有效整合多元资金,加大农田基础投入,着力按照农业农村部的农田建设与耕地质量提升要求,确保到2020年建成8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二要提高耕地土壤基础地力。开展耕地轮作休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壤改良培肥等耕地内在质量建设,力争3-5年实现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1个等级。三是改善耕地及其生态环境。注重农田路、水、电等配套工程与先进设施建设,注重土壤培肥、栽培等农艺技术应用,还要加强农田土壤地力培育与管理,引导农民自觉保护耕地质量,推动开展耕地土壤修复和污染综合治理,力求到2020年,全国畜禽粪便等有机肥资源利用率超过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同时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使耕地酸化、盐渍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坚持有效统筹协调原则。统筹当前和长远,协调生产和生态关系;统筹工程与农艺,协调农机与农艺结合。着力围绕农业生产目标,结合区域生态环境,注重抓住生产过程的关键问题,把土壤肥料与栽培技术耦合化,融入种植产业与农机作业中,集成推广绿色生产与循环利用模式,集成推广优良品种与高效技术。

  3.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及其土壤地力建设的技术对策

  一是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田。要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退化或污染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土壤肥力保护提升、污染耕地阻控修复。在改良农田土壤技术方面要把握4个环节:以改当先、以培为要、以保为重、以控为主。

  二是开展农业污染治理与修复行动。自2015年以来,国家每年专项经费,在东北四省(区)的17个县(市)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深入探索了一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和服务机制。要求到2030年要实现黑土地保护2.5亿亩,基本覆盖典型黑土区,加快建成一批集中连片、土壤肥沃、生态良好、设施配套、产能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与此同时,国家每年安排专项治理资金,在长株潭地区的19个县,推进镉低积累品种筛选推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与重金属污染修复。耕地培育与土壤修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深入开展,其重要措施包括:农田普查与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严格管控与持续推动。

  三是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试点工作。这是国家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力求在粮食生产重点区域开展合理轮作,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轮作休耕制试点。中央财政已经安排专项资金,以求对承担轮作休耕任务农户的粮油种植作物收益和土地管护投入给予必要补贴。要力争通过3-5年的时间,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组织方式、政策体系和技术模式。此外,要深入与广泛开展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五化”综合利用,通过科技创新,重点推广秸秆粉碎还田、覆盖还田、腐熟还田技术,在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并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四是开展化肥农药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实施精准施肥减量、调优结构减量、改进施肥方式减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力争到2020年实现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利用率从35.2%提高到40%以上。因地制宜的选择粮果菜茶重点生产区域,深入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建设,加快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带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开展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推进绿色防控减量、推广新药新器械替代减量、推行精准施药减量、推进统防统治减量,力争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药利用率从36.6%提高到40%以上。

  五是强化依法治土与有效保障行动。要结合实际与发展趋势,修订《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同时加快立法管理工作,强化质量保护制度。要按照“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原则,研究出台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加大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把好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关。要健全机制与强化考核,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耕地质量保护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