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饭碗田”的关键是提升耕地健康产能

添加时间:2019-11-21 作者:王彦 来源:中国土地 添加人: 丁晨阳

  日前,新通过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将“基本农田”全部改为“永久基本农田”,这个修改不是简单的字句变动,而是价值理念的重大转变,再次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14亿人民“饭碗田”的高度关切。当前,我国已进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阶段,守护好18亿亩耕地,说到底是要保护好耕地健康的生产能力。

  一、当前耕地健康面临的问题

  从质量上看,我国耕地总体等级不高,此外,全国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导致耕地退化严重;由于长期不合理施用化肥,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肥力和有机质下降,土壤生物群系也在减少;与此同时,耕地还面临着“工业三废”、农膜残留“白色污染”等侵害,而且污染类型日趋多样化、污染途径更为多元化、复杂化。这些都威胁着我们的“饭碗田”,亟待防控、整治和修复。

  二、加强管理推动耕地健康利用

  笔者认为,耕地健康产能,更强调的是可持续强化和可持续集约化。因此,耕地健康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自然资源的管理问题。当前大力实施的土地整治、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一定程度弥补了耕地占补过程中的耕地质量损失,保障了全国耕地质量水平总体稳定。此外, 为了进一步守护耕地健康,还应着眼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尽快制定土地生态安全评估体系,重点解决耕地质量是否健康,土地生态系统功能是否可持续,土地利用格局是否科学合理,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生态友好等问题,从而对耕地利用过程进行全程、动态的监测和管理。

  三、让科技创新为耕地撑起保护伞

  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1.加快推进科技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特别要立足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加强对黑土地整体保护、黄河流域系统修复、盐碱地沙土地综合治理、农用地质量精准诊断、农用地立体利用与产能提升等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土地资源安全与管控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除了实验室,还要充分发挥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的示范作用,建立全国土壤污染修复先行区建设模式,构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2.加快建立耕地污染修复技术研发和风险评估体系。目前,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和应用还不够,有些还停留在实验阶段,成果尚不成熟,难以满足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的需求,而且缺乏对修复措施的风险评估和监管,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3、耕地和人一样,维护其健康产能要注重用养结合,要根据耕地本身的性质、土壤的适应能力,做区域性适宜性的选择匹配。 

  保护耕地的健康产能,就是守护我们的“饭碗田”,为此,相关部门必须统筹协调,并肩作战,从而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建立起“三位一体”的耕地资源调查、评价、规划与监管体系,端稳我们手中的“金饭碗”。